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能源環境新聞

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

來源:廣東(dong) 省發改委2020-09-29 我要評論(0 )   

廣東(dong) 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  行動計劃(2021-2025年)  為(wei) 貫徹省委、省政府關(guan) 於(yu) 推進製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促進產(chan) 業(ye) 邁...

廣東(dong) 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

  行動計劃(2021-2025年)

  為(wei) 貫徹省委、省政府關(guan) 於(yu) 推進製造強省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促進產(chan) 業(ye) 邁向全球價(jia) 值鏈高端,依據《廣東(dong) 省人民政府關(guan) 於(yu) 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chan) 業(ye) 集群和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等文件精神,製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ti) 情況

  本行動計劃所指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主要包括核能、風能、天然氣及其水合物、太陽能、氫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智能電網、儲(chu) 能等領域。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我省積極統籌利用新能源資源和開發條件,堅持技術引領、項目帶動,推動新能源開發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相互促進:一是產(chan) 業(ye) 規模不斷壯大。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實現規模化應用,核電裝機規模、天然氣儲(chu) 備能力全國領先,海上風電進入快速發展通道。截至2019年底,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5153萬(wan) 千瓦(其中核電裝機1614萬(wan) 千瓦,氣電裝機2250萬(wan) 千瓦,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1289萬(wan) 千瓦),較“十二五”末增長93%,非化石能源消費約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29%;建成天然氣主幹管網2200公裏,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4座,充電站約2350座,充電樁約12萬(wan) 個(ge) ,加氫站34座;2019年全省新能源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約4100億(yi) 元。二是產(chan) 業(ye) 技術水平加快提升。風力發電機組、逆變器、高效太陽能電池和集熱器、氫燃料電池電堆等研發製造處於(yu) 全國領先地位,氫能利用、儲(chu) 能技術、充電樁和智能電網建設位居全國前列,自主品牌“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然氣水合物連創試采紀錄。三是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在核電、海上風電、太陽能、氫能產(chan) 業(ye) 方麵產(chan) 生了一批優(you) 勢特色企業(ye) ,形成了骨幹企業(ye) 帶動、重大項目支撐、上下遊企業(ye) 集聚發展的態勢。

   (二)存在問題與(yu) 麵臨(lin) 挑戰。存在問題:一是資源利用不夠充分。風能、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明顯低於(yu) 蘇浙魯等省份,天然氣開發利用水平還有待提高,地熱能、海洋能、天然氣水合物等資源豐(feng) 富的新能源尚處於(yu) 示範、試采階段,開發成本較高。二是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快。電網建設不能滿足大規模新能源發電發展需求,粵東(dong) 西北部分地市及縣區天然氣管網不完善。三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國家級和省級聯合創新平台建設推進緩慢,高級創新人才缺乏,企業(ye) 研發投入不足,關(guan) 鍵核心技術、設備和材料依賴進口。四是整體(ti) 競爭(zheng) 力不強。缺少帶動力和控製力強的龍頭企業(ye) ,產(chan) 業(ye) 配套和集聚效應不夠明顯,高端裝備製造水平落後於(yu) 長三角地區,產(chan) 業(ye) 標準體(ti) 係和產(chan) 品檢測認證體(ti) 係有待完善等。麵臨(lin) 挑戰:一是國際貿易壁壘增多、技術封鎖加劇。二是各省份競相將新能源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越發激烈。三是石油等傳(chuan) 統能源價(jia) 格波動加劇,省內(nei) 自產(chan) 氣源少、天然氣利用成本處於(yu) 全國高位。四是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軍(jun) 事影響等約束趨緊,國家相關(guan) 補貼政策退坡等,給新能源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三)優(you) 勢和發展機遇。我省是經濟大省,能源消費需求大,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戰略的全麵實施,為(wei) 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和市場環境;新能源產(chan) 業(ye) 已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和較強的競爭(zheng) 能力,海洋能、地熱能、生物質能資源和技術優(you) 勢突出,商業(ye) 化開發應用進程有望加速;港口資源和海洋油氣資源豐(feng) 富,在海上天然氣及其水合物開采和LNG接收站建設等方麵發展潛力巨大;省內(nei) 良好的製造業(ye) 基礎和凸顯的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為(wei) 新能源製造業(ye) 提升、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工作目標

  大力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太陽能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加快培育氫能、儲(chu) 能、智慧能源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建設沿海新能源產(chan) 業(ye) 帶和省內(nei) 差異布局的產(chan) 業(ye) 集聚區,助推能源清潔低碳化轉型,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約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30%,形成國內(nei) 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集群。

  (一)擴大產(chan) 業(ye) 規模。到202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0250萬(wan) 千瓦(其中核電裝機約1850萬(wan) 千瓦,氣電裝機約4200萬(wan) 千瓦,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約4200萬(wan) 千瓦),天然氣供應能力超過700億(yi) 立方米,製氫規模約8萬(wan) 噸,氫燃料電池約500萬(wan) 千瓦,儲(chu) 能規模約200萬(wan) 千瓦;全省新能源產(chan) 業(ye) 營業(ye) 收入達到7300億(yi) 元,新能源產(chan) 業(ye) 增加值達到1800億(yi) 元。

  (二)提升創新能力。在核電、海上風電、太陽能、氫燃料電池、天然氣及其水合物、智能電網等領域建成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企業(ye) 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型龍頭企業(ye) ,形成一批國內(nei) 領先、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推動廣東(dong) 成為(wei) 國內(nei) 新能源示範區、產(chan) 業(ye) 技術和商業(ye) 模式創新區。

  (三)完善基礎設施。到2025年,初步建成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的智能電網體(ti) 係;儲(chu) 能初步實現規模化發展,形成源—網—荷—儲(chu) 全麵布局;天然氣主幹管網實現互聯互通,建成天然氣主幹管網2780公裏,進口LNG接收站儲(chu) 氣能力達到534萬(wan) 方(液態);建成充電站約3600座,充電樁約17萬(wan) 個(ge) ,加氫站約300座,基本建成適應珠三角需求、輻射周邊的充電、加氫設施體(ti) 係。

  (四)強化產(chan) 業(ye) 協同。通過整合或調整規劃,建成一批在國內(nei) 外具有影響力的新能源裝備和產(chan) 品研發製造基地,新能源產(chan) 業(ye) 規劃、設計、運維等應用服務體(ti) 係不斷完善,資源配置和產(chan) 業(ye) 協同更加高效。


  三、重點任務

  (一)有序推動新能源開發應用。安全高效發展核電,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因地製宜發展分散式陸上風電,提高天然氣利用水平,大力推進太陽能發電和集熱;推進丙烷脫氫等工業(ye) 副產(chan) 氫、穀電製氫及清潔能源製氫等氫源建設,擴大氫能利用規模;穩步推進生物天然氣開發;推廣地熱能與(yu) 集中供熱、製冷、燃機發電等方麵的應用,示範開發海洋能。推進可再生能源、氫能在5G基站、特高壓、充電樁、大數據中心等領域的應用。(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林業(ye) 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著力加強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利用好能源領域廣東(dong) 省實驗室建設的契機,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對準係統集成、硬核技術、關(guan) 鍵材料、精密工藝等方麵的應用短板實施攻關(guan) 。推動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支持珠海市大萬(wan) 山島兆瓦級波浪能試驗、河源黃村地熱能綜合利用示範,加快前沿技術產(chan) 業(ye) 化進程。(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廳、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zhuan) 欄1技術攻關(guan) 領域

  1.核能。重點推進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研究,加快海上小堆和鉛基快堆關(guan) 鍵技術研發,推動海水淡化、製氫、餘(yu) 熱再利用等綜合利用。

  2.海上風電。重點開展低風速、大容量、抗台風、防鹽霧風電機組技術攻關(guan) ,加強主軸承研發製造,提升葉片設計及新材料研發應用,推進風電機組集成、遠距離輸電、新型風機基礎等技術研發。

  3.天然氣及其水合物。重點推進高溫高壓深水領域氣田勘探開發技術、高精度勘查及原位探測技術、高效開采的多井型鑽完井技術、儲(chu) 層改造增產(chan) 技術以及運輸儲(chu) 存、安全環保開采等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

  4.太陽能。加快突破PERC技術,推進高效晶體(ti) 矽電池、新型納米離子電池和漿料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和產(chan) 業(ye) 化,加強CdTe等化合物半導體(ti) 薄膜電池、薄膜電池集成應用技術(BIPV)以及逆變器、智能組件等關(guan) 鍵技術的創新與(yu) 應用;探索基於(yu) 等離激元效應的光能新利用技術、太陽能光熱海水淡化技術。

  5.氫能。開展PEM電解水製氫、太陽能光解水製氫等氫源低成本高效製備、低溫和高溫燃料電池電堆、關(guan) 鍵材料、零部件及其係統集成的技術攻關(guan) ,加快金屬板氫燃料電池電堆、新一代碳板、膜電極、催化劑、碳紙以及高壓儲(chu) 罐、低壓固態儲(chu) 氫、低溫液氫係統等技術研發。

  6.生物質能。加強農(nong) 林廢棄物二代先進生物燃料技術攻關(guan) ,推動清潔焚燒、二噁英控製、中高溫發酵、幹式厭氧發酵、生物質天然氣提純、生物質液體(ti) 燃料等關(guan) 鍵技術和相關(guan) 設備的研發。

  7.地熱能。加強中高溫地熱資源(水熱、幹熱)勘查技術及梯級綜合利用技術的攻關(guan) ,支持地球物理探查技術、地熱鑽探技術、地熱發電、地熱製冷、供暖烘幹等裝備的研發。

  8.智能電網。重點攻關(guan) 智能電網核心材料及元器件,突破智能電網重大裝備,建設電力大數據平台、能源區塊鏈平台係統,加強人工智能與(yu) 電力融合、能源工業(ye) 互聯網、電力全域物聯網、多能互補綜合供能/供電、電力通信、電力網絡安全等裝備及係統研製。

  9.儲(chu) 能。研發推廣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等化學儲(chu) 能技術,適合南方的低溫蓄冷實用技術,以及鋰離子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飛輪儲(chu) 能及混合儲(chu) 能技術等,推動新型充換電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加強儲(chu) 能係統集成、試驗檢測、監控運維、梯次利用技術研發應用。 

  (三)加快建設產(chan) 業(ye) 創新平台。充分整合省內(nei) 外科研院所、高校、企業(ye) 等創新資源,建設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台,鼓勵地方科創研發平台申報創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建設一批重大科學裝置,重點支持先進能源科學與(yu) 技術廣東(dong) 省實驗室及分中心建設,積極支持省屬產(chan) 業(ye) 和科技投資平台對接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dong) 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等央企技術平台;支持國際知名企業(ye) 在我省設立研發中心,鼓勵省內(nei) 新能源龍頭企業(ye) 與(yu) 國外領軍(jun) 企業(ye) 合作開展技術研究。(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工業(ye) 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廳、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zhuan) 欄2重點建設產(chan) 業(ye) 支撐平台

  1.先進能源科學與(yu) 技術廣東(dong) 省實驗室。重點開展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建設,開展先進核能、化石能源、多能互補、固態儲(chu) 能等領域的研究。

  2.先進能源科學與(yu) 技術廣東(dong) 省實驗室雲(yun) 浮分中心、汕尾分中心、佛山分中心、陽江分中心。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點開展海上風電基礎理論和共性應用技術研究,燃料電池關(guan) 鍵材料與(yu) 集成技術、氫能動力係統及其關(guan) 鍵零部件、製氫加氫關(guan) 鍵技術研發。

  3.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開展生物質能、波浪能和地熱能的應用基礎研究與(yu) 技術開發。開展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理論研究、開采技術及資源、環境影響評價(jia) 研究等。

  4.南方電網數字電網研究院。綜合運用雲(yun) 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wei) 新能源、微電網、綜合能源的監測和管理提供服務。開展海上風電等智慧能源相關(guan) 核心控製器硬件在環測試。

  5.南方電網科學研究院。開展交直流高效輸送風電方式、深遠海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成套技術、新型儲(chu) 能技術、智能微電網試驗研究。

  6.廣東(dong) 省智能電網新技術企業(ye) 重點實驗室(廣東(dong) 電網)。推動發輸變配用係列智能化產(chan) 品基礎研究、工程化應用和產(chan) 業(ye) 化,實現智能產(chan) 品規模化轉化應用。

  7.廣東(dong) 省能源互聯網創新中心。開展能源互聯網直流化、能源信息化等核心關(guan) 鍵技術研究和關(guan) 鍵設備研發,推動直流係統及直流設備產(chan) 業(ye) 化標準和規範建立,並建立成果轉化與(yu) 產(chan) 業(ye) 化基地。

  8.高能高安全性動力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及隔膜材料與(yu) 製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麵向儲(chu) 能動力電池關(guan) 鍵材料領域,開展基礎問題研究,研發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循環穩定性及安全性等關(guan) 鍵技術。

  9.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南沙)。開展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采、核心技術、裝備研發以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控等關(guan) 鍵工程技術攻關(guan) 。

  10.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dong) 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展海上風電、高溫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液氫工程化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離激元技術、四代核電與(yu) 聚變堆工程化研究,智能電網與(yu) 儲(chu) 能係統研究。

  11.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動華南首個(ge) 快中子能譜研究堆申請國家重大科學裝置,依托熱室基地開展燃料輻照後檢測、先進核能材料、燃料再生循環利用、核安全機理性、材料失效分析等研究。 

  (四)大力推動產(chan) 業(ye) 集聚發展。發揮龍頭骨幹企業(ye) 帶動作用,重點扶持根植於(yu) 廣東(dong) 在核電、海上風電、太陽能、氫能、智能電網、儲(chu) 能等領域具有優(you) 勢和潛力的龍頭企業(ye) ,支持龍頭企業(ye) 實行EPC總承包模式,引進上下遊供應鏈企業(ye) ,促進形成以大企業(ye) 為(wei) 核心、相關(guan) 配套企業(ye) 聚集發展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集群。(省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廳、商務廳、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專(zhuan) 欄3產(chan) 業(ye) 集聚區發展重點

  1.核能。廣州重點發展三代核電裝備製造,四代核電、核聚變裝置設計研發與(yu) 先進製造;深圳、陽江、東(dong) 莞、江門重點發展核電運行維護、先進燃料研製、核材料研發與(yu) 檢測、非動力核技術應用等產(chan) 業(ye) ;惠州、江門、湛江重點發展核電工程施工調試、核能綜合利用等產(chan) 業(ye) 。

  2海上風電。重點建設陽江海上風電全產(chan) 業(ye) 鏈基地,加快粵東(dong) 海上風電海工、運維、科研及整機組裝基地建設。

  3.天然氣及其水合物。依托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構建覆蓋設計、研發、總裝、建造和應用等上中下遊環節的天然氣及其水合物產(chan) 業(ye) 鏈。推進深圳、惠州、潮州、揭陽、茂名等地LNG接收站建設,優(you) 化省內(nei) 天然氣基礎設施布局。

  4.太陽能。依托廣州、深圳、佛山、東(dong) 莞、中山,重點建設光伏生產(chan) 設備、輔料、逆變器和高效PERC電池生產(chan) 基地。

  5.氫能。推進佛山(雲(yun) 浮)產(chan) 業(ye) 轉移園、廣州開發區、佛山南海和高明區等氫燃料電池產(chan) 業(ye) 園建設,建立廣深高溫燃料電池及係統研發製造基地,建立廣州、佛山、東(dong) 莞、雲(yun) 浮氫能高端裝備產(chan) 業(ye) 集聚區和惠州、茂名、東(dong) 莞、湛江氫能製儲(chu) 運產(chan) 業(ye) 集聚區。

  6.生物質能。依托廣州、深圳、佛山,結合循環經濟產(chan) 業(ye) 園、先進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建設,擴大生物質能應用,帶動相關(guan) 設備研發製造。

  7.智能電網。依托廣州、深圳、珠海、東(dong) 莞重點發展電力專(zhuan) 用芯片、智能傳(chuan) 感、通信與(yu) 物聯、智能終端、電力大數據、智能輸變配工程集成等產(chan) 業(ye) 。依托惠州重點發展多能互補能源係統監測、控製和保護裝備的研發、製造。 

  (五)加快能源新基建。健全全省電網主幹網架,加快推進智能變電站、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網絡建設,構建適應大規模新能源接入並滿足分布式能源“即插即用”要求的全省智能化電網。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縣縣通工程”和沿海LNG接收站建設,形成全省多氣源、多主體(ti) 天然氣供應格局。探索削峰填穀的氫電綜合調峰站建設。強化充電保障能力,優(you) 化完善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布局,實現車、樁與(yu) 智能電網靈活互動。穩步推進加氫站、氫油綜合能源補給站和液氫站建設,初步建成與(yu) 氫能應用相適應的供氫網絡。(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工業(ye) 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xiang) 建設廳、應急管理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重點工程

  (一)海上風電領跑工程。充分利用海上風能資源豐(feng) 富的優(you) 勢,加快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基本建成現已規劃的淺水區項目,開展省域深水區示範項目,爭(zheng) 取國家支持建設專(zhuan) 屬經濟區近海深水區千萬(wan) 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出台我省扶持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guan) 政策,爭(zheng) 取2025年前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平價(jia) 上網,到2025年底累計投產(chan) 海上風電約1500萬(wan) 千瓦。以省內(nei) 風機骨幹企業(ye) 為(wei) 引領,做大做強海上風電裝備製造業(ye) ,推進海上風電機組向大容量、智能化、抗台風方向發展,加快形成集整機製造與(yu) 葉片、電機、齒輪箱、軸承等關(guan) 鍵零部件製造,以及大型鋼結構、海底電纜等加工為(wei) 一體(ti) 的高端裝備製造基地;提前布局海上風電運維基地,配套相關(guan) 基礎設施,組織開展運維技術設備研發製造和專(zhuan) 業(ye) 隊伍建設。支持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柔性直流集中送出示範工程、漂浮式海上風電與(yu) 海洋牧場、海上製氫綜合開發示範工程。建立健全海上風電相關(guan) 標準和檢測認證體(ti) 係。(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科技廳、工業(ye) 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先進核能推進工程。堅持有序開發核電,推動惠州太平嶺在建核電工程建成投產(chan) ,開工建設汕尾陸豐(feng) 、湛江廉江等地核電項目約1200萬(wan) 千瓦。重點開展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建設,加強核能先進燃料技術研究,提前布局低溫超導、超強磁能、超高溫材料等核心技術領域。支持中廣核研究院申報高通量研究堆大科學裝置,推動國產(chan) 三代核電技術通過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及歐洲用戶要求(EUR)認證,加快研發四代核電產(chan) 品,促進示範項目落地。加快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先進核燃料組件以及事故容錯燃料(ATF)的工程示範研究。按照集中建園為(wei) 主、分散布局為(wei) 輔的模式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重點推動廣州南沙產(chan) 業(ye) 園和中廣核陽江熱室基地建設。(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科技廳、工業(ye) 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天然氣發展利用提升工程。積極落實國家油氣體(ti) 製改革,促進廣東(dong) 形成上遊資源多渠道供應、中間管網統一高效集輸、下遊銷售市場充分競爭(zheng) 的全省天然氣市場體(ti) 係。優(you) 化省內(nei) 天然氣基礎設施布局,進一步提高天然氣接收和儲(chu) 備能力,大力推進天然氣管網建設工程,加快推進省內(nei) 天然氣基礎設施向第三方開放。推動建立廣東(dong) 天然氣交易中心,完善全省天然氣市場運行機製和監管體(ti) 係。推進重點用氣企業(ye) 和園區實現天然氣直供(或準直供),推進廣東(dong) 內(nei) 河船舶LNG動力改造和船用LNG加注站建設。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現有產(chan) 業(ye) 基礎和區位優(you) 勢,構建功能清晰、核心突出、輻射帶動、協同互補的大灣區天然氣裝備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包含天然氣開發利用及深海天然氣裝備、LNG裝備等高端裝備研製和服務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xiang) 建設廳、交通運輸廳、應急管理廳、能源局,廣東(dong) 海事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天然氣水合物商業(ye) 化開采加速工程。大力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先導試驗區建設,基本查清先導試驗區等南海北部重點海域資源儲(chu) 量,完善開采理論,攻克深水未固結儲(chu) 層多井型開采的鑽完井關(guan) 鍵技術與(yu) 裝備。推動建立大科學裝置“冷泉係統實驗裝置”,加快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基地建設,初步建成世界領先的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技術及裝備的工程化開發平台。研發近海底高精度探測和隨鑽測井等勘查技術裝備、高效產(chan) 能模擬實驗裝置、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海底沉降等環境監測設備,形成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產(chan) 能模擬、開發和環境保護於(yu) 一體(ti) 的係列裝備。支持成立涵蓋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儲(chu) 運、服務等環節為(wei) 一體(ti) 的工程公司,加快天然氣水合物產(chan) 業(ye) 化進程。(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ye) 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能源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太陽能產(chan) 業(ye) 壯大工程。推進千萬(wan) 千瓦級光伏發電平價(jia) 上網項目建設,拓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大力推廣太陽能建築一體(ti) 化應用。支持太陽能集熱器、光伏設備、逆變器、封裝、漿料等省內(nei) 細分龍頭企業(ye) ,通過並購重組打造品牌、做強做大。重點支持高效晶矽太陽能電池片、CdTe(碲化鎘)光伏發電玻璃的生產(chan) 和相關(guan) 設備製造,推動HJT(異質結)電池、TOPCon(鈍化接觸)電池關(guan) 鍵製造設備實現自主生產(chan) 。爭(zheng) 取千噸級太陽能等離激元利用示範項目落戶廣東(dong) 。(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ye) 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xiang) 建設廳、商務廳、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氫能產(chan) 業(ye) 鏈培育工程。聚焦氫能核心技術研發和先進設備製造,加快培育從(cong) 氫氣製儲(chu) 、加運、燃料電池電堆、關(guan) 鍵零部件和動力係統集成的全產(chan) 業(ye) 鏈。利用低溫氫燃料電池產(chan) 業(ye) 區域先發優(you) 勢,形成廣州-深圳-佛山-環大灣區核心區車用燃料電池產(chan) 業(ye) 集群。基於(yu) 在SOFC(固體(ti) 氧化物燃料電池)電解質隔膜片等核心零部件製造方麵全球領先的優(you) 勢,布局建設以SOFC為(wei) 核心的清潔高效發電產(chan) 業(ye) 集群。結合省內(nei) 煉廠分布,合理規劃沿海城市加氫站布局。整合利用省內(nei) 大型化工氫源,提升低成本氫源供給規模化水平。積極推進富餘(yu) 核電和可再生能源製氫,拓寬氫源渠道。依托中廣核和中集集團推進低溫液氫設備、高壓儲(chu) 運、低壓固態儲(chu) 氫產(chan) 業(ye) 建設。推廣高溫燃料電池冷熱電三聯供應用示範,支持建設大型民用液氫示範工程。(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ye) 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xiang) 建設廳、應急管理廳、國資委、能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工程。統籌規劃垃圾焚燒發電、農(nong) 林生物質發電、生物天然氣項目開發,健全城鄉(xiang) 生活垃圾、農(nong) 林廢棄物、畜禽糞汙收儲(chu) 運集體(ti) 係。加快全省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推進生物天然氣開發,推動實施珠三角大型餐廚垃圾製氣-有機肥多聯產(chan) 示範項目、農(nong) 村種養(yang) 基地生物天然氣和循環農(nong) 業(ye) 示範工程,支持生物天然氣並入城鎮燃氣管網。依托省內(nei) 研究機構著力突破多種原料混合高產(chan) 發酵、幹法厭氧發酵等關(guan) 鍵技術,支持生物質預處理、氣化、製氣、提純等相關(guan) 技術研發和設備製造。(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科技廳、工業(ye) 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xiang) 建設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林業(ye) 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智能電網和先進儲(chu) 能應用工程。實施大灣區智能電網重點工程和示範項目,推進人工智能與(yu) 電力領域深度融合,擴大輸電線路新材料新技術應用,提高全省電網側(ce) 、用電側(ce) 的智能化水平。依托廣州、深圳、珠海等產(chan) 業(ye) 平台和研究中心,重點發展智能電網基礎裝備、電力專(zhuan) 用芯片、智能傳(chuan) 感、電力機器人、輸變配工程集成、儲(chu) 能及智慧能源係統等產(chan) 業(ye) 。推動電網側(ce) 儲(chu) 能布局,推進電源側(ce) 火電聯合儲(chu) 能和“可再生能源+儲(chu) 能”發電係統建設,鼓勵用戶側(ce) 儲(chu) 能電站和智慧樓宇建設。支持關(guan) 鍵領域技術攻關(guan) ,加強電力大數據、能源工業(ye) 互聯網、電力全域物聯網、電力網絡安全等裝備及係統研製;推進智能電網關(guan) 鍵材料、核心部件、設備集成,以及先進儲(chu) 能中的充放電、通信裝置、係統管理等關(guan) 鍵技術和設備研發製造。(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科技廳、工業(ye) 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住房城鄉(xiang) 建設廳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充分發揮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強化部門協作和上下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各有關(guan) 部門要根據行動計劃的部署,明確本地區、本部門目標任務和實施路線圖,強化責任落實,做好跟蹤服務,推動行動計劃順利實施。(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製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地級以上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規劃銜接。將行動計劃內(nei) 容納入正在編製的“十四五”全省能源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能源基礎設施規劃等,加強規劃引領和統一布局,儲(chu) 備落實新能源開發和產(chan) 業(ye) 項目。同時做好與(yu) “十四五”國民經濟與(yu) 社會(hui) 發展規劃綱要、國土空間規劃、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及其他相關(guan) 專(zhuan) 項規劃的銜接,配套落實地林海等資源。(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牽頭,省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林業(ye) 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政策扶持。落實國家有關(guan) 新能源開發的稅收優(you) 惠、補貼等扶持政策。對新能源項目審批建立綠色通道,優(you) 先安排海上風電、地麵光伏發電以及垃圾等固廢資源化利用的用地用林用海。統籌好現有財政資金支持省能源實驗室等公共創新平台建設、支持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研製、支持企業(ye) 對硬核“空白”技術的研發。研究完善綠電交易機製。鼓勵金融創新,推廣綠色金融,積極發揮省產(chan) 業(ye) 發展基金、省創新創業(ye) 基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對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支持。通過重大人才工程廣納新能源創新人才,支持省內(nei) 高校加強新能源關(guan) 鍵領域學科建設,支持新能源企業(ye) 和職業(ye) 院校共建實訓基地。(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工業(ye) 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商務廳、地方金融監管局、能源局,省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做好跟蹤評估。積極跟蹤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情況,定期對行動計劃推進情況進行階段性評估,檢查行動計劃落實情況,分析行動計劃實施效果,及時查找和解決(jue) 問題。對重點項目、重大工程實施動態管理,及時建立和更新名錄清單,完善推進機製,保證重點項目、重大工程順利實施。(省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廳、能源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