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的辦公室裏見到博士生導師譚立英教授時,她剛從北京的試驗基地“飛”回來,倦容寫在臉上。
一年前的5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哈爾濱考察調研,來到哈爾濱科技創新創業(ye) 大廈展廳參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時,馬晶、譚立英夫婦都在現場,共同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科技人員語重心長的話語。他們(men) 因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科研成果“星地激光鏈路係統技術”,讓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記住了這對夫妻科學家。
正是這一重要的曆史時刻,為(wei) 他們(men) 的科研人生完成了一次助力加速,同時,也闊步邁出了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的新征程。
再創新高,建起天地雙向信息高速公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鼓勵,化作了拚搏的動力。2017年4月12日,載有譚立英教授團隊製造的激光通信終端的衛星發射入軌,8月27日達到每秒5G的速度。從(cong) 距離近4萬(wan) 公裏的軌道上實現星對地、地對星,精度遠高於(yu) 針尖對麥芒的兩(liang) 束光相互牢牢鎖定。三束信標光、三束信號光、一束接收光,七個(ge) 光軸同軸度要達到微弧度量級,排除大氣、溫度以及風等影響因素,光束始終精確對準並實現通信!8月16日,如此高難度的任務實現“零誤碼”完成後,譚立英教授已是熱淚奔流,她知道,這一成功,標誌著我國在衛星激光通信這一航天戰略尖端領域站在了世界之巔。
這是一個(ge) 巨大的突破,意味著我們(men) 建立了一條上通天下對地的雙向信息高速公路,使我國的信息技術實現了萬(wan) 裏眼、順風耳。譚立英介紹,從(cong) 2012年立項、2013年批複,2016年10月把產(chan) 品交付衛星單位,到2017年發射成功,曆時近5年。“這個(ge) 科研曆程是非常耗心血的,每一個(ge) 細節都是決(jue) 定成敗的關(guan) 鍵。”譚立英說,因為(wei) 項目要求的精度特別高,所以每一步、每一環都需要特別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對待,甚至是一條線接得是否準確,螺孔轉得是否合理,轉的力度大小、螺絲(si) 擰得鬆緊都可能影響到這個(ge) 係統的成敗。
“5年中我們(men) 不斷給自己加碼,沒人給壓力,自己催著自己一定要快跑,因為(wei) 我們(men) 要對得起國家給我們(men) 的經費和支持,使國家投資效益最大化。”回憶起項目攻關(guan) 的2000個(ge) 日日夜夜,譚立英可謂甘苦自知。測試成功時,激動不已的她揮筆而就一首“釵頭鳳”:淶水城,金山上,萬(wan) 裏激光針對芒。天蒼蒼,霧茫茫,三輝同光,七軸同向,難!難!難!縝密想,細思量,兩(liang) 千日夜不眠床。天酬勤,神護航,萬(wan) 裏眼通,順風耳詳,強!強!強!
二次創業(ye) ,我國首個(ge) 可年產(chan) 百餘(yu) 台套衛星激光通信終端的企業(ye) 拔地而起
在鬆花江北岸哈爾濱科技創新城,一座總建築麵積2萬(wan) 餘(yu) 平方米、14層高的大樓已經封頂,這裏就是馬晶、譚立英夫婦帶領科研團隊共同創辦的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從(cong) 動工建設到主體(ti) 封頂隻用了10個(ge) 月的時間。“今年底我們(men) 就可以搬進來,預計明年就能夠投產(chan) ,可年產(chan) 百餘(yu) 台套衛星激光通信終端,這在世界範圍內(nei) 還是首家。”說起產(chan) 業(ye) 化進展,譚立英疲倦的眼神中透出亮光。
“我們(men) 公司2016年注冊(ce) ,但那時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還是不足的,因為(wei) 作為(wei) 知識分子,我們(men) 覺得做學問、做技術是我們(men) 的長項,做經營、生產(chan) 不行,心裏有畏難情緒。”譚立英說,直到在科技創新創業(ye) 大廈,親(qin) 耳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熱情的鼓勵,徹底改變了她和馬晶教授的思想觀念。“總書(shu) 記當時講話主要內(nei) 容就是說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化的重要性,講得特別清楚,他講完後讓你特別有信心了,覺得這事兒(er) 確實是對國家有利,對我省有利,對國民經濟發展是個(ge) 帶動,我們(men) 應該幹,而且可以放心大膽地幹。”馬晶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講話,為(wei) 他們(men) 夫妻做高新技術成果產(chan) 業(ye) 化吃了一顆定心丸。
今年8月的一天,已經60歲的譚立英教授,來到封頂的公司大樓現場,從(cong) 一樓到十三樓,她一個(ge) 台階一個(ge) 台階上,一個(ge) 房間一個(ge) 房間看……“做我們(men) 這種高精度的產(chan) 品,地基打得要很牢固,每層樓都要加厚,房子要更結實,隻有這樣,做測試時才能確保精度。”譚立英說,公司年產(chan) 百餘(yu) 台套衛星激光通信終端這個(ge) 能力建立起來後,將為(wei) 我國建立天地一體(ti) 化的信息網絡奠定基礎,使我國在空間戰略信息領域走到世界前列。在這方麵,她有信心,做全世界最好、最先進的。
“我常說我們(men) 不是科學家,是學者,是一輩子都要學習(xi) 的人。技術成果轉化和以前在實驗室裏做研究是完全不一樣的,又是一個(ge) 新領域,涉及很多,要打什麽(me) 樣的地基,蓋什麽(me) 樣的房子,都要學習(xi) ,可以說這是我和馬老師的二次創業(ye) 。”譚立英說,他們(men) 要建立的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企業(ye) ,而是要建立一個(ge) 空間激光通信產(chan) 業(ye) 園,培養(yang) 起一個(ge) 以光學、機械、電子學等為(wei) 上下遊銜接的產(chan) 業(ye) 鏈,帶動我省光機電產(chan) 業(ye) 的發展。
心懷責任,將最寶貴的時間全部獻給了科研事業(ye)
得體(ti) 的著裝、精致的短發、縝密的思維,一年多前,譚立英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個(ge) 堅毅、幹練的女強人,雖已年近花甲,但做起事來風風火火,又嚴(yan) 謹細致一絲(si) 不苟。一年多時間過去,記者再次與(yu) 她相見時,明顯感到譚老師消瘦了很多。當記者與(yu) 她一起分享這一年多裏科研和產(chan) 業(ye) 化兩(liang) 方麵取得的重大突破的喜悅時,也觸動了她內(nei) 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
當高軌星地雙向高速激光通信成功的一刹那,積壓在內(nei) 心的所有情感都爆發出來。“當時的心情是悲喜交加,兩(liang) 個(ge) 多月的時間裏,失去父親(qin) 和婆婆兩(liang) 位親(qin) 人的悲傷(shang) 與(yu) 科研成功的欣慰交織在一起。”
說到自己的父親(qin) ,譚立英聲音哽咽,這一年來,項目攻關(guan) 處在關(guan) 鍵階段,雖然父親(qin) 生病,但她卻沒有時間去陪伴,直到父親(qin) 已經昏迷,家裏人才不得不告訴她,於(yu) 是她和馬晶教授連夜冒雪開車趕到老家鞍山,才得以見到父親(qin) 最後一麵。失去父親(qin) 的傷(shang) 痛還沒有愈合,時隔兩(liang) 個(ge) 多月,與(yu) 她相處得親(qin) 如母女的婆婆也離開了人世。然而,項目處在攻堅關(guan) 鍵期,夫婦二人強忍悲痛,繼續奮戰在科研一線。那段時間,她白天鎮定地工作,晚上則自己偷著哭。
譚立英說,能為(wei) 國家的科研事業(ye) 做出貢獻,這是她人生最大的滿足,盡管她為(wei) 此犧牲了很多普通人的快樂(le) 。唯一的女兒(er) 說:“媽媽,我不要錢,我隻想要你的時間,想讓你多陪陪我。”從(cong) 26年前,她選擇了“衛星激光通信”這個(ge) 世界空白的研究領域開始,為(wei) 科研舍棄了所有的愛好。女兒(er) 小的時候,她為(wei) 女兒(er) 做的連衣裙每件穿出去都是一道風景;她也下廚房,不僅(jin) 飯菜的味道好,還講究色彩搭配。當許多老同學都開始了安享退休時光,她也曾憧憬自己的退休生活,陪陪女兒(er) ,出去旅遊,可是現在都放棄了。當別人勸她健身的時候,她隻想能睡個(ge) 好覺。
科研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的高度,但譚立英卻說:“還僅(jin) 僅(jin) 是剛剛開始,下一步的任務要比現在艱巨得多,我們(men) 還要付出10年甚至20年的努力,實現全球通、時時通,讓我們(men) 國家整個(ge) 信息能力、國防能力處於(yu) 巔峰的地位,這才是我們(men) 的最終追求。”使命感在驅動他們(men) ,在奔跑的路上無法停下探索的腳步,在科技報國的路上,這對夫妻已不再屬於(yu) 自己的小家,而是全部身心獻給了國家。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